福建清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清源告诉记者,3年来陆续投入3亿多元改造费,虽然过几年才能收回投资,但经济和环境效益已经显现,衍生出的能源化工生产和销售产业链更是商机无限。
供给:未来5 年,全球煤炭产量仍将维持低速增长,年均增速约为1.9%(正常情形)或1.1%(中国经济增速回落情形)。近5 年来印度煤炭年均进口增速约为19.0%。
但品质较为低劣,其中动力煤普遍为高灰分+低发热量劣质煤种,而炼焦煤极为相对稀缺:储量占比仅为12%,总储量约为中国3%。印度煤炭资源储量丰富,资源储量仅次于美、俄、中、澳。全球格局展望:中期供求依然偏紧,印度进口增量抵消中国回落缺口根据IEA 发布的中期能源展望所作预测,未来5 年全球煤炭供求整体仍将维持平衡略偏紧状态,印度需求将成为决定国际供求平衡的核心因素。印度国内煤炭消费结构中,电力需求是消费的核心。进口:近5 年年均增长19.0%,未来有望维持高位印度是世界第四大煤炭进口国,大约占全球进口煤炭总量的10%。
此外钢铁行业煤炭消费量约为6700万吨(商品煤口径),占煤炭总消费量的11.4%。2013-2017 年间印度煤炭年均增速约为5.3%,考虑规划执行效率,实际产量增速或在4%左右。这7件废止的法规,有的由于制定时间较早,目前已明显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,有的已被新的法律、法规所替代,有的调整对象和所设定的情况已经发生重大变化,已不再适用
刘喜才不住念叨,要不是灾害,今年一定能大丰收,10多公分长的树枝上能挂果十几颗。刘平生告诉本刊,今年初按照振兴计划在对枣林管护的同时采用了立体种植技术,树上有枣,树干架豆,树下有瓜果和蔬菜,树下的蔬菜也受到影响,但不严重。但同样是吕梁,2012年,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5346元,在山西11个地市中的排名,却成了倒数第二。吕梁,一个依赖煤焦产业崛起的资源型城市,何以要向农业投入巨资?农业振兴计划是否可以解决当地经济发展不平衡、贫富差距过大的问题?农业振兴计划的实施,会给当地带来什么样的影响?把农民变成农业工人近几年,山西省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,这些政策可分为:粮食、畜牧业、特色产业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、综合五大类。
柳林县三交镇党委副书记党锋忠告诉《望东方周刊》,三交镇有32000亩红枣林,是一个以红枣为主导产业的纯农业乡镇,今年的灾害让这个乡镇的红枣减产80%。近几年,大量由煤老板投资兴建的农业园区、大型养殖场、农产品加工企业等农业产业化项目,在吕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。
而农业产业化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,现在的农业和过去已经不是一个概念,一部分干部却没有认识到这点,这种思想需要时间来转变,其实,转型首要转的是人的思想。柳林县农委主任贺瑞斌告诉《望东方周刊》,另外,县里还投入180万元给全县3万亩枣林上了保险,估计保险公司能理赔500多万元。这些钱用于涉农龙头企业、农产品市场的建设。这场连阴雨让坪上村400多户枣农损失巨大,如果在往年,灾害将使这里农民的生活陷入困顿,但是今年却出现了逆转。
山西省高层试图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,来改变畸重畸轻的产业结构,实现转型跨越发展,而吕梁市在农业上的新举措,正是山西转型的一个缩影。前十年,煤焦市场火爆,特别是4号主焦煤,每吨最高卖到了1800元,政府财政收入从增速到总量都依附于煤焦及冶金业。柳林县三交镇是农业部命名的中国红枣第一镇,按照振兴计划,在这里对12300亩红枣进行精心管护。三交镇坪上村村支书刘平生告诉《望东方周刊》:我们这里一般都是十年九旱,谁曾想,今年却涝了,旱地变水地。
枣树稀疏,可以开发林下经济,三年期的中药材每亩可以增产 700~800元,林下种植黑豆,一亩地就可以产生上千元的收入林下经济推广了好多模式,正常年景农民收入可以成倍增长,遇到天灾还可以减少损失。而当地多名官员亦告诉《望东方周刊》,政府给农业投入如此多的真金白银,实属多年未遇的稀罕事。
西红柿、茄子、豆角、西葫芦、南瓜等树下作物都采用了地膜覆盖,科技抗灾。吕梁市政府陆续推出的一系列农业振兴计划,在当地被统称为8+2农业产业化振兴计划(下简称振兴计划)。
实际上,吕梁此番转型也是时势使然。吴志国告诉本刊,其实,这是一种错误想法,山西省四分之一的贫困人口在吕梁,往农业上投入使农民得到实惠,就是为了解决农民增收脱贫的问题。陈林强说,另外,吕梁独有的地理、气候等条件也适宜杂粮、马铃薯、食用菌等农作物的生长,这些都是我们的农业优势。农业产业化,涉农龙头企业是非常重要的,它搞不起来农业产业化就是空谈,那就是在作秀。要官帽子?还是要民生?一方面,山西农业增加值仅占 GDP 的6%,农业给不了官帽子,投入农业不值得,这似乎成为部分地方官员的共识。公开资料显示,山西的政策(项目)共计有30项,涉及资金达54.3亿元。
以绿豆为例:一斤普通绿豆售价只有3~4元,绿色认证后一斤可以卖到10~20元,农产品价值就可以提升10~20倍。尽管,今年柳林县的红枣产业受到了重创,但贺瑞斌仍对明年振兴计划的推广信心满满,灾害中,农民们从林下经济看到了新希望。
据业内人士估计,山西各地煤老板手中大约有3000亿元的资金,其中,吕梁大约为500亿元。振兴计划中,开始出现煤老板的身影。
按照计划,吕梁市要新发展窑洞食用菌15万平方米(5000孔废弃窑洞),这些食用菌的菌种都由山宝公司供应,价值1750万元的500万棒的菌种无偿提供给农民,今年5月至今,已经给农民们供应了200万棒菌种。随着煤改的落幕,山西数千名煤老板将从煤炭产业退出。
李秋娥告诉《望东方周刊》,买菌种的钱由政府出,市级财政支付三分之一,县级财政支付三分之二。整体蔬菜的价格还可以,树下种植的西红柿一亩可以卖3000多元,树上的损失树下补。堡则则村55岁的刘月平管护着200亩枣林,他告诉《望东方周刊》,去年红枣的收入是六七万元,今年初,树下种植了西瓜、甜瓜、西葫芦、豆角,现在都是地膜覆盖,以前不懂,这个是新技术。吕梁市农业产业化和产业扶贫办公室主任陈林强对《望东方周刊》说。
今年7月前后,断断续续下了40多天雨。今年,振兴计划涉及的食用菌产业的菌种提供及成品回收,就是由李秋娥的公司承担。
全市农业人口有290万,占总人口数的80%,其中年人均收入在230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就有88万之多。今年4月的两场霜冻和7月前后近40天的连阴雨,让农业增收项目几乎泡汤。
与工业项目比,农业对 GDP 和财政收入的贡献不大,值得做?陈林强说,不少干部觉得投资农业是件无利可图的事情。汾阳人李秋娥,2008年从煤焦行业女老板变成了山西山宝食用菌有限公司(下简称山宝公司)董事长,山西省食用菌行业领军人物,当地人称蘑菇大王。
吴志国告诉本刊,今年吕梁市准备对小米、绿豆、土豆等农产品进行绿色认证,如果通过了认证,这些农产品的价值可以大幅提升。农产品经营企业得到发展的同时农民的收入也增加了。当地政府如此动作,被山西媒体看作是吕梁市由能源经济向农业经济转型的一个信号。石西乡两河口村58岁的马玉才,一亩半地种植蔬菜瓜果收入了3万元,他说:管护和种地离不开科学,谁不相信科学,谁就是失败者。
前几天,吕梁市政府给某银行注入2000万元保证金,银行将给这些涉农龙头企业提供2亿元贷款。今年枣不顶事了,但树下的瓜菜效益还行。
尽管吕梁官方宣称将持续推进振兴计划,但是不少人都在担心这样一个问题:振兴计划是否会长期实施?前几天开座谈会,农民们问:你说的很好,没问题,都可以落实,但是,如果上面的主要领导换人,这个计划怎么执行下去?吴志国也表示忧虑,其实,这件事情干部和老百姓都有担心,毕竟农业真正产业化之前是需要政府真金白银往里投的,两三年内对财政收入和 GDP 增长起不到作用,一旦停止投入就会出现断层,那就危险了,可能前功尽弃。在陈林强眼中,两组数据就能说明吕梁市经济发展有多么不平衡:2012年,吕梁市财政总收入已达341亿元,在山西11个地市中名列前茅,仅次于山西省会城市太原,位列第二。
吴志国认为,目前吕梁农业做不大的原因,就在于农业低效益问题---低效益导致了低收入,也就一直不能把企业合作社农户这条产业链衔接好。我们在枣林里搞了林下农业,种植了蔬菜、瓜果等农作物,预计每亩还能增收1500元。
留言0